学院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学院动态 首页 > 学院动态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机械工程学院“‘荷’谐共进,青春赋能实践团队”在张梦蝶和周静老师的带领下于暑期来到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暑期调研活动。(图为团队在沙墩村村委会合影留念)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及当地党建风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活动期间,团队成员来到了陶辛镇沙墩村进行走访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观察,充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广泛收集村民与村委干部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图为团队与陶辛镇沙墩村村民交流)村书记陶文俊向实践团队介绍,沙墩村作为“陶辛荷花小镇”的核心区,以 “荷莲经济为主导、三产融合共生”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一朵荷花”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村景共建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4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鸠兹青野”社会实践团前往鸠兹湾,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隐匿于皖南丘陵、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的村落,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探访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乡村风貌,更与当地达成合作,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探访村落:在守旧与创新中读懂鸠兹湾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实践团在负责人的全程带队讲解下,开启了鸠兹湾的采景之行。刚入村口,两侧的民居便展现出独特魅力:斑驳的马头墙保留着百年肌理,墙根却嵌着太阳能路灯;木门铜环泛着旧光,推开后却是落地窗通透的咖啡馆,老木料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和谐韵律。(图为鸠兹湾厨房和酒吧夜景及议事亭)从农耕文化馆的老式水车到山坡上的星空露营地,从村民自营的手作豆腐坊到研学团队写生的稻田画室,再到“网红打卡点”稻田酒吧,鸠兹湾的“生长逻辑”清晰可见:不拆老房、不砍古树,让现代便利悄悄“长”进古村落肌理。午后,实践团开启采景之旅。田埂上,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与稻苗新绿、草帽麦黄构成鲜活农耕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4

为引导青年学子服务基层、厚植家国情怀,7月15日至1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常青数”和“科普益课”实践团在团总支书记刘梦莎、辅导员王龙虎、思政老师刘洪的带领下,深入金寨县开展为期两天的“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主题三下乡活动,以红蓝交融模式践行新时代使命。(图为活动现场)(图为签约现场)7月15日,实践团首进青山社区开展“常青数”系列活动。成员们精心组织反诈讲座,李铭捷用通俗语言剖析“冒充公检法”等骗局,结合本地案例警醒老人守好钱袋子,青山派出所汪品先现场助力。讲座后,志愿者入户关怀调研,以唠家常方式摸清老人生活需求与反诈认知。社区中心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社区书记叶长远高度评价学子责任担当,刘梦莎展望校社长效联动机制,双方共同推动青年成长与基层发展“双向奔赴”。(图为活动现场)(图为实践团与学生互动)翌日,“科普益课”与“常青数”双团联动,开启“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之旅。上午,团队参观县烈士纪念场所,刘洪生动讲解59级将军台阶和24米纪念塔,青年们感受“户户有烈士”的革命精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踏寻先烈足迹・赓续铁军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涵盖红色教育、校地合作、关爱留守儿童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瞻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第一站,实践团前往皖南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成员庄严肃立,铿锵誓言回荡陵园。通过敬献鲜花、参观皖南事变陈列馆,同学们深入学习了新四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图为实践团皖南事变陈列馆合照)追寻铁军足迹,感悟革命历史第二站,实践团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和陈家祠堂(军部大会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重温了新四军在云岭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下午,实践团在云岭社区举办爱国主义宣传会,通过红色故事宣讲、革命歌曲传唱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3

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中主力军的作用,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智联圩乡”践团在指导老师吴锦华、孟慧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8日至19日赴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义圩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以“直播助农赋能乡村振兴”为主题。田间课堂:探访葡萄园,感受现代农业魅力7月8日,实践团前往鸠江区白茆镇尚春家庭农场开展葡萄产业调研。在农场负责人姚尚春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实地考察了阳光玫瑰、夏黑等优质葡萄品种的种植情况。调研过程中,成员们详细了解了葡萄的种植技术、品质管控和销售渠道等情况,并重点拍摄了葡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等素材,为即将开展的直播活动制作预热视频。这些展现葡萄种植全过程的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后,获得不错的播放量,为后续直播活动积累了良好的观众基础。(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葡萄园调研学习)数字助农:直播带货创新路,科技赋能农产品7月12日至7月18日,实践团成员在义圩村定点开展抖音直播带货。在直播前,团队成员与尚春家庭农场负责人姚尚春进行了深入交流,共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2

为推动非遗技艺焕发新活力,促进中匈学子携手共传非遗文化,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漆染星桥”团队在指导教师胡亚男、思政指导教师王娜等指导下,于2025年7月1日至10日在艺术设计学院一楼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以非遗技艺扎染与大漆工艺为载体,组织中匈双语学校14名师生与艺术设计学院实践团队共同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实践团队以“经纬交织的文化解码”与“千年大漆的现代转译”为核心模块,设计全流程体验活动。在扎染体验区,实践团队为交流学员准备了染料、皮筋、夹子等工具,让扎染体验更轻松上手。交流学员在扎染实践小组的帮助下学习了非遗扎染的全过程,她们将棉质手帕与棉质围巾使用“褶皱扎法”“包物扎法”和“折叠扎法”等不同扎法,再加以调配染料并固色,使沉浸式感受了扎染色彩的随机性与东方美学中的留白智慧。(图为交流学员所制扎染方巾)在漆扇体验区,留学生们手持素色纸扇与简易漆料工具,开启了一场“髹饰之美”的探索之旅。实践团队贴心准备了安全无毒的水性漆、小毛笔、金粉、书签等材料。活动伊始,漆扇实践小组先示范基础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2

盛夏时节,自7月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老师的带领下怀揣热情与创意,奔赴芜湖市无为市福渡镇,以墙为卷、以笔为媒,开展了为期数日的墙绘实践活动。如今,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墙绘作品已在乡村角落绽放光彩,为这个夏日的小镇增添了别样活力。(图为团队合影)调研走访,锚定创作方向抵达福渡镇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实践。为让墙绘作品真正融入乡村、贴近民心,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梦军,艺术设计学院何德旭老师四天的带领下,队员们首先深入走访村庄,与当地村干部、村民亲切交流,了解福渡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以及乡村振兴的发展蓝图。在走访中,大家深刻体会到乡村对美好环境与文化滋养的双重需求。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重要论述,团队确定以“生态美、乡村兴”为主题,将绿色发展理念、乡村振兴愿景融入墙绘创作。(图为走访调研过程)艺术实践,勾勒振兴图景夏日的乡村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队员们的热情。每天清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12

为深入挖掘桐城文化精髓,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弘扬尊老敬老传统美德,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桐芯铸魂”暑期社会实践团以“文化传承、精神赓续、敬老服务、文化调研”为主线,通过文化研学、红色教育、敬老服务等实践活动,用“行走的思政课”形式,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学思践悟、知行合一。第一篇章:寻桐城文脉,传文化薪火在孔城老街,实践团开启文化寻根之旅,深入探访桐城文化瑰宝。同学们穿梭于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中,近距离感受桐城歌、米饺制作等非遗技艺的魅力。老街斑驳的砖墙、古朴的院落,无不诉说着桐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实地探访明清古建筑群)桐城文化博物馆内,珍贵的古籍文献、先贤手迹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的学术体系。毗邻的桐城文庙,恢宏的明清建筑与精美的展陈相得益彰,直观展现出桐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图为实践团成员们参观桐城文化博物馆)在六尺巷,通过讲解员的详细介绍,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让他三尺”典故的历史渊源及其蕴含的礼让文化内涵。不仅加深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启发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