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冷水入中江流,以水淬铁铁可柔。千门扬锤声不休,百炼精镂过梁州,精美工聚物有尤,汤鹏之技古莫俦。”这是清代乾隆年间流传在芜湖的《汤鹏铁画歌》。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引,2025年暑期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匠心传承”实践团,在李仁往、赖敏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探访芜湖市鸠江区飞龙铁画生产基地,亲身参与到“铁骨画魂”的工匠精神传承中。通过实地观摩、匠人访谈与技艺体验,学生们近距离感受到这项三百多年非遗技艺的魅力,更在铁锤与铁砧的撞击声中,触摸到中华工匠精神的时代脉搏。(图为实践团队合照)清康熙年间,在发达的冶炼工艺影响下,姑孰派画家肖云从和铁画艺人汤鹏经过磨砺与创新,创造了独特的芜湖铁画。铁画以其“铁打丹青”的独特技艺闻名于世,它以钢铁为“墨”,以铁砧为“纸”,以铁锤为“笔”,将中国画的意境、书法的风骨、雕塑的立体感完美熔铸于一体。实践团队通过非遗传承人高文清老师和任老师的介绍,不仅系统地了解铁画历史、取材到制作的全过程,还深刻感悟到铁画传统手工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文化使命感,管理工程学院“青衿徽语”实践团在指导教师陈效晨、周晓凡、刘畅老师的指导下,于2025年7月奔赴安徽省绩溪县,通过实地调研、参观学习、文化体验及校地合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徽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现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图为实践团与指导教师合影)开展校地合作,搭建实践平台7月7日,管理工程学院“青衿徽语”实践团与绩溪县上庄镇人民政府在上庄镇举行校地合作签约暨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挂牌仪式。双方秉持着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就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相关事宜进行了深入交流与协商,并在与会人员的共同见证下,签订了协议书。此次签约标志着校地双方合作迈入了新的阶段,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地方发展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也为实践团深入探寻徽文化提供了有力支持。(图为签约仪式现场)(图为实践团全体及指导老师与上庄镇相关负责人合影)深入文化源头 探寻徽韵魅力7月6日至17日,“青衿徽语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青年力量融入基层治理,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领域青锋”实践团赴芜湖市湾沚区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樊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聚焦“物业管理现代化”与“青年社区参与”两大主题,通过政策研习、实地调研、对策研讨等形式,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贡献青春智慧。活动前期,队员们首先系统研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物权编、《物业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并与湾沚区住建局物业管理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通过专题培训,队员们掌握了物业管理的政策框架与实践难点,为调研奠定专业基础。队长王梦涵表示,“只有吃透政策,才能发现真问题。”(图为团队成员前往湾沚区农林水大厦进行实地交流与学习的合照)7月1日早晨,实践团正式展开实地探访。队员们踏着晨露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湾沚区农林水大厦,与住建局物业的负责人及业务骨干进行交流学习,住建局物管中心的王主任、陶主任热情接待了实践团队,向团队成员分发了需要调查的物业数据,详细介绍并解释了相关物业政策与物业在基层治理的重



为深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乡村文化记忆,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管理工程学院“芜韵乡传・非遗探行”社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王燕、李梦媛的带领下,走进芜湖市南陵县,围绕“板龙舞韵寻光,目连戏韵焕彩”主题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青春之力探寻非遗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探访研习:触摸非遗根脉,感知匠心传承实践团首先来到南陵县许镇镇丁塘村,开启对板龙灯文化的探访之旅。在方耀林书记的带领下,成员们结识了板龙灯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及其儿子,深度了解这一拥有600余年历史的市级非遗文化。程师傅详细介绍了板龙灯的演变与工艺:从早期的板凳龙到现代的木板龙,每节龙身长2.2至2.4米,以硬质木板连接,两端圆孔穿木棒形成可伸缩龙体;龙头高约2米,以竹片、铁丝为骨,外覆绸缎,龙须、龙眼、龙牙皆精心制作,栩栩如生。成员们还亲手学习破篾、扎架、蒙布、绘纹等工序,在程师傅“龙头是灵魂,每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的叮嘱中,体会传统工艺的精细与严谨。(图为非遗传承人程永胜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板龙灯构成及制作流程)(图为制作板龙灯的材料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8月16日至20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刘洪、李婵、骆月明、李林、杜琪琪五名教师参加了安徽省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此次培训由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办、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省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进行思政教育的学习与交流。(图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安徽省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在主题报告阶段,来自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姚宏志、李祥兴副院长做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先俊教授作了《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讲好建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辅导报告、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鑫作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的辅导报告、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张正光作了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怀揣初心与使命,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社区服务、支教帮扶及基地共建等多样化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红色教育铸魂、以文化体验润心、以社区服务惠民,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让温暖的“星火”在基层大地闪耀。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别山精神第一站,“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走进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内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依次参观“辉煌历史”“浩气长存”“将军摇篮”“鸿运流长”等展区,通过史料、实物与影像,系统了解大别山革命历程,缅怀舒传贤、高敬亭等先烈及108位皖西籍开国将军的事迹,感受“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同时见证新时代大别山的发展新貌。(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表示,革命历史是照亮青春的星火。他们将带着此行汲取的红色养分,在暑期基层实践中践行“民情通达,星火暖心”的初心,把大别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4日至7月19日,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莲洁润乡·籽力同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高超、万海霞、李媛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双桥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探索“电商+文旅”融合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青春初心,奋勇前行7月4日,实践团举行启动仪式,明确依托“星火大模型”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高超表示实践地为省级电商基地,当地荷花品种侧重产出荷花和荷叶,但是目前线下销售渠道单一,团队实践重点就是教会村民使用大模型提升销量。万海霞表示在本次实地调研过程中,若遇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可以使用录音笔等工具,确保调研信息的完整收集。(图为启动仪式现场)深扎基层,精准调研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乡村、助力乡村,7月7日,实践团与双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水金达成合作,明确团队此次实



为深化法治认知,践行青年担当,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青穗普法路 志愿映乡红”法宣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吴光岳、常琳琳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4日深入芜湖基层一线,联合芜湖三山经开区社区矫正管理局、湾沚区政法委组织依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司法实践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法治建设的坚实土壤。(图为团队与指导老师吴光岳、常琳琳合影)零距离感知社区矫正,见证司法温度团队首站抵达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在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司法所,团队成员沉浸式旁听了一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专题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法律红线,强调遵纪守法的严肃性与重塑生活的可能性。严肃而不失关怀的课堂氛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社区矫正作为“高墙外的改造”,其教育帮扶的核心价值在于预防再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在三山经济开发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团队成员和管理局领导、挂职民警干部进行了简单的座谈会。随后参观了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及功能区域,从智能定位监管平台的高效运作,到了解入矫宣告和远程探视的全流程规范化操作,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