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11月30日—12月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秋季学期《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组织师生赴霍山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代表、大一各行政班级思政委员等学生代表、安徽省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大赛获奖者等共90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红源广场寻红色根脉,烈士名录传革命精神
红源广场庄严肃穆,承载着霍山作为革命老区的厚重红色基因。踏入广场,革命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似在诉说往昔。师生们沿着历史脉络,在讲解员深情讲述中,穿梭回那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岁月,土地革命战争时霍山武装起义的果敢决绝、抗日战争里游击抗争的机智顽强、解放战争中支前奉献的无私无畏,一一浮现眼前。围聚于烈士名录墙,轻抚镌刻姓名,先辈们为信仰捐躯、为人民谋解放的崇高身影仿若就在身边,红色火种在代际传承中延续炽热,马克思主义信仰驱动下的革命初心照亮前行之路,激励学子铭记历史、勇担使命。
(图为参观红源广场)
实景演出忆抗战烽火,六万情峡悟爱国情怀
六万情峡山水相依、景色宜人,更因常态化上演安徽首部大型实景抗战剧《大别山传奇》,成为回溯烽火岁月的“时光隧道”。同学们踏入演出场地,瞬间被逼真的场景布置环绕,枪炮轰鸣、硝烟弥漫,演员们全情投入,用精湛演技重现抗战时期军民浴血奋战的壮烈画面。在敌我交锋、百姓支援的剧情推进中,那段山河破碎却众志成城的历史鲜活呈现。同学们身临其境,深切感知先辈们抵御外敌时的坚韧不拔,每一声呐喊、每一次冲锋,都传递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忱,“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与豪迈深深烙印心间,对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有了超脱书本的体悟,爱国之情在心底澎湃涌动。
(图为观看实景演出《大别山传奇》)
佛子岭畔观水利雄姿,坝堤脚下思岁月峥嵘
步入佛子岭风景区,雄伟的佛子岭大坝宛如巨龙卧波,锁住一湖碧水。站在坝顶,清风拂面,眼前是壮阔湖景,脚下是水利伟绩。在专业讲解员细致解读下,大坝建设背后的故事徐徐展开: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者们凭借简陋工具、满腔热血,攻克重重技术难关,历经无数日夜,筑起这座守护一方的水利枢纽。同学们了解其防洪、灌溉、发电等多元功能,探究工程设计蕴含的科学智慧,从力学原理应用到施工统筹规划,感悟科技赋能发展的磅礴力量。同时,老一辈建设者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熠熠生辉,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奋斗精神契合下的建设奇迹,为学子们拓宽知识边界,筑牢精神支柱。
(图为参观佛子岭水库文化馆及佛子岭大坝)
深度研讨凝思想共识,知行合一启奋进新程
夜幕降临,师生围坐,在霍山的静谧夜色里,思维碰撞出绚烂火花。同学们围绕“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特色产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联系”“如何汲取霍山精神助力新时代青年担当”等议题,畅所欲言。有的立足红源广场革命历史论信仰坚守对奋斗征程的引领;有的以六万情峡抗战剧感悟民族精神凝聚的磅礴伟力;有的从佛子岭水利工程谈实践出真知、人民群众创造力对社会变革的推动……思政教师适时点拨,让思政教育从“被动听”走向“主动思”,在研讨中升华认知、明晰方向,将研学所得内化为成长养分,锚定投身民族复兴的青春航向。
环设2402丁昕旻同学感慨地说:“在红源广场,看到那些烈士的名字和事迹,我才真正明白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学习,传承和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机电2401邱宇同学表示:“六万情峡的实景演出让我深受触动,那些演员们生动地展现了革命战争时期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也明白了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人民群众做实事、办好事。”
财管2403孙逊平同学谈到了佛子岭水库的建设:“佛子岭水库的建设者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工程,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事迹让我明白,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学习他们的这种精神,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努力奋斗,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图为交流研讨分享)
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一江教授在结营仪式上总结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次实践教学活动就是要让同学们在亲身感受中传承红色基因,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希望同学们能够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谱写更加绚丽的青春华章”
(图为汪一江总结发言)
(图为活动合影)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更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生动注脚,打破校园围墙,融自然、人文、红色资源于育人熔炉。同学们纷纷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觉传承和弘扬革命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际行动勇担时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将继续探索创新思政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效果,为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持续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