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着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核心素养,8月16日至20日,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选派刘洪、李婵、骆月明、李林、杜琪琪五名教师参加了安徽省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此次培训由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主办、安徽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基地(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全省多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共同进行思政教育的学习与交流。(图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参加安徽省2025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前培训)在主题报告阶段,来自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为学员授课,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姚宏志、李祥兴副院长做主持。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先俊教授作了《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讲好建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辅导报告、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鑫作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方法》的辅导报告、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张正光作了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怀揣初心与使命,通过红色教育、文化体验、社区服务、支教帮扶及基地共建等多样化形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以红色教育铸魂、以文化体验润心、以社区服务惠民,用实际行动书写青年担当,让温暖的“星火”在基层大地闪耀。追寻红色足迹,感悟大别山精神第一站,“民情通达,‘星火’暖心”实践团走进六安市皖西烈士陵园内的大别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开启红色研学之旅。在讲解员引导下,成员们依次参观“辉煌历史”“浩气长存”“将军摇篮”“鸿运流长”等展区,通过史料、实物与影像,系统了解大别山革命历程,缅怀舒传贤、高敬亭等先烈及108位皖西籍开国将军的事迹,感受“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同时见证新时代大别山的发展新貌。(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表示,革命历史是照亮青春的星火。他们将带着此行汲取的红色养分,在暑期基层实践中践行“民情通达,星火暖心”的初心,把大别山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7月4日至7月19日,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莲洁润乡·籽力同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高超、万海霞、李媛的带领下,深入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双桥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探索“电商+文旅”融合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青春初心,奋勇前行7月4日,实践团举行启动仪式,明确依托“星火大模型”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高超表示实践地为省级电商基地,当地荷花品种侧重产出荷花和荷叶,但是目前线下销售渠道单一,团队实践重点就是教会村民使用大模型提升销量。万海霞表示在本次实地调研过程中,若遇到来不及记录的情况,可以使用录音笔等工具,确保调研信息的完整收集。(图为启动仪式现场)深扎基层,精准调研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乡村、助力乡村,7月7日,实践团与双桥村党总支书记陈水金达成合作,明确团队此次实



为深化法治认知,践行青年担当,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青穗普法路 志愿映乡红”法宣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吴光岳、常琳琳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4日深入芜湖基层一线,联合芜湖三山经开区社区矫正管理局、湾沚区政法委组织依次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司法实践活动,以青春脚步丈量法治建设的坚实土壤。(图为团队与指导老师吴光岳、常琳琳合影)零距离感知社区矫正,见证司法温度团队首站抵达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在三山经济开发区保定司法所,团队成员沉浸式旁听了一场社区矫正对象法治教育专题活动。司法所工作人员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法律红线,强调遵纪守法的严肃性与重塑生活的可能性。严肃而不失关怀的课堂氛围,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社区矫正作为“高墙外的改造”,其教育帮扶的核心价值在于预防再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在三山经济开发区社区矫正管理局,团队成员和管理局领导、挂职民警干部进行了简单的座谈会。随后参观了社区矫正指挥中心及功能区域,从智能定位监管平台的高效运作,到了解入矫宣告和远程探视的全流程规范化操作,智



为引导和帮助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机械工程学院“‘荷’谐共进,青春赋能实践团队”在张梦蝶和周静老师的带领下于暑期来到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沙墩村,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暑期调研活动。(图为团队在沙墩村村委会合影留念)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特色产业发展及当地党建风土文化,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智力支持,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促进产业创新发展。活动期间,团队成员来到了陶辛镇沙墩村进行走访调研,调研过程中,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形式,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走访观察,充分了解了当地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现状并广泛收集村民与村委干部对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图为团队与陶辛镇沙墩村村民交流)村书记陶文俊向实践团队介绍,沙墩村作为“陶辛荷花小镇”的核心区,以 “荷莲经济为主导、三产融合共生”的生态循环产业体系,形成全链条发展模式。该模式以“一朵荷花”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形成“村景共建



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鸠兹青野”社会实践团前往鸠兹湾,开展了一系列兼具深度与温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片隐匿于皖南丘陵、因“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备受关注的村落,实践团成员们不仅探访了自然与人文交织的乡村风貌,更与当地达成合作,为校地协同助力乡村振兴拉开序幕。(图为实践团成员与指导老师合影)探访村落:在守旧与创新中读懂鸠兹湾微风裹挟着草木清香,实践团在负责人的全程带队讲解下,开启了鸠兹湾的采景之行。刚入村口,两侧的民居便展现出独特魅力:斑驳的马头墙保留着百年肌理,墙根却嵌着太阳能路灯;木门铜环泛着旧光,推开后却是落地窗通透的咖啡馆,老木料与现代设计碰撞出和谐韵律。(图为鸠兹湾厨房和酒吧夜景及议事亭)从农耕文化馆的老式水车到山坡上的星空露营地,从村民自营的手作豆腐坊到研学团队写生的稻田画室,再到“网红打卡点”稻田酒吧,鸠兹湾的“生长逻辑”清晰可见:不拆老房、不砍古树,让现代便利悄悄“长”进古村落肌理。午后,实践团开启采景之旅。田埂上,老农弯腰插秧的身影与稻苗新绿、草帽麦黄构成鲜活农耕



为引导青年学子服务基层、厚植家国情怀,7月15日至16日,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常青数”和“科普益课”实践团在团总支书记刘梦莎、辅导员王龙虎、思政老师刘洪的带领下,深入金寨县开展为期两天的“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主题三下乡活动,以红蓝交融模式践行新时代使命。(图为活动现场)(图为签约现场)7月15日,实践团首进青山社区开展“常青数”系列活动。成员们精心组织反诈讲座,李铭捷用通俗语言剖析“冒充公检法”等骗局,结合本地案例警醒老人守好钱袋子,青山派出所汪品先现场助力。讲座后,志愿者入户关怀调研,以唠家常方式摸清老人生活需求与反诈认知。社区中心签署《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社区书记叶长远高度评价学子责任担当,刘梦莎展望校社长效联动机制,双方共同推动青年成长与基层发展“双向奔赴”。(图为活动现场)(图为实践团与学生互动)翌日,“科普益课”与“常青数”双团联动,开启“红色教育+科普实践”之旅。上午,团队参观县烈士纪念场所,刘洪生动讲解59级将军台阶和24米纪念塔,青年们感受“户户有烈士”的革命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励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大数据)学院“踏寻先烈足迹・赓续铁军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活动涵盖红色教育、校地合作、关爱留守儿童等多个方面,成效显著。瞻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第一站,实践团前往皖南烈士陵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全体成员庄严肃立,铿锵誓言回荡陵园。通过敬献鲜花、参观皖南事变陈列馆,同学们深入学习了新四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深刻感悟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伟大精神,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图为实践团皖南事变陈列馆合照)追寻铁军足迹,感悟革命历史第二站,实践团参观了新四军军部旧址和陈家祠堂(军部大会堂)。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通过珍贵文物和历史照片,重温了新四军在云岭时期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下午,实践团在云岭社区举办爱国主义宣传会,通过红色故事宣讲、革命歌曲传唱等形式,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传递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