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引导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马克思主义学院于6月18日晚上在A3博学楼W401开展了我校首届“中国梦,我的梦”概论课实践教学成果“微视频”大赛展示活动。本次比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演讲与辩论协会协办,比赛特别邀请了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陈巧巧、学生处学生管理主管潘经健、马克思主义学院陈英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广喜、张贤法和高旭老师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经过初赛、复赛的激烈角逐,共有20名选手脱颖而出,一场激烈的比赛拉开序幕。比赛过程中,众多参赛选手的视频内容各具特色,选手仪表端庄,语言生动活泼,以独特的视频创作视角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积极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担当,勇于寻梦、追梦和圆梦的青春历程,争当美丽中国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者的实践自觉。20位参赛选手紧扣主题,以丰富的内容、精心的制作,抒发了新时代大学生勇于奋斗、不负韶华和勇敢追梦的青春壮志。选手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评委和观众们的一致好评,现场掌声不断。经评委打分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引导新时代青年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奋斗实干,马克思主义学院于6月8日下午,在A3博学楼W401开展了“扬五四之魂,展青春风采”演讲大赛。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敏、校党委书记汪奇燕、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一江、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院长助理陈巧巧、党委办公室阚海峰老师、校团委汪菁老师等出席活动并担任评委。大赛伊始,吴敏致开幕词。他首先代表学校对晋级决赛的选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提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同时他对参赛学生提出几点希望:一要做志向远大的新青年;二要做品德高尚的新青年;三要做博学多才的新青年;四要做务实创新的新青年。最后,他用“以信仰引领青春航向,用实践彰显青春风采,用奋斗实现青春梦想”勉励大学生要勇担时代重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图为吴敏致大赛开幕词)经过初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的回信中为四史教育的工作开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5月26日下午,我校“思政大讲堂”第二讲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开讲。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德军教授应邀就“四史教育”主题进行宣讲。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德胜主持,近300名学生代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代表到场聆听。 (图为刘德胜主持讲座)“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刘德军教授以生动有趣的案例,精确的数据,引人深思的史事。他首先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著名党史人物的评价以及党史资料数据的真实性三方面指出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树立大历史观的重要性。其次,以“初心和使命”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发展的主题与主线,用生动的党史故事深入解读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历史贡献。最后,从党的百年历史是“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和自身建设史”三方面解读了党的百年历史发展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为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5月17日,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吴敏作为首场开讲嘉宾,走进A3W301带来“思政大讲堂”第一讲——《疫情抗击中的中国力量——坚持“动态清零”不放松”》。本次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德胜主持,200多名学生代表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代表聆听了本次讲座。 (图为刘德胜主持讲座) (图为吴敏校长开讲) “‘动态清零’是以最小的社会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果,是我国疫情防控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现阶段我国防控策略的最佳选择。”吴敏以身边的防疫故事,既有深度又有温度地为师生们解读了“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必要性和科学性,让大家在疫情防控中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 (图为讲座现场) 在师生互动环节,吴敏结合学校为党育人、为



为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不断推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5月11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安全教授作了题目为《青年教师怎么做科研——关于科研实践的几点体会》专题讲座,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学习,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一江主持。(讲座现场)讲座中,胡安全教授以自己担任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的经历分享科研经验,给予老师们对科研更直观的认识。他提出,增强科研意识的基本要求是增强学科意识,学科是认识世界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做科研首先要明确自身研究活动的学科定位。此外提及青年教师需要通过了解本学科基本的文献资料、权威著作、学术规范等来增强学术意识。(胡安全教授作报告)胡安全教授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科研实践,从科研服务教学、教学反哺科研、教学与科研的双向驱动三个方面阐述了思政课教师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从教学中获得科研的热点,从科研中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强调科研应该服务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服务于教学知识点的把握。他特别提出:教学



为进一步推动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更好地促进我校各学科的全面发展,4月29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德胜一行4人前往科技处,就学科建设、科研工作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与座谈。科技处处长高涛、科员何为、李子豪等人参加了本次交流座谈。(交流会现场)会议伊始,汪一江从学科发展现状、团队成员结构、平台建设情况等方面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并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中所遇到的困境和问题,以及在科研工作方面需要得到的支持与帮助。随后,高涛就2022年我校科研工作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做了简要说明。他指出,2022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工作研究重点,还是深刻研究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着党的二十大做好理论服务和宣传工作。思政教师可发挥思想理论教育专业的优势,以习近平“鼓励各地高校积极开展与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契机,加强与湾沚区中小学科研方面的对接工作,可以此为基础申报安徽省教科研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希望马院教师们能够在学术研究



磨课,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为全面提升我院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技能,4月2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A7求是楼S506会议室组织教师开展常态化磨课活动。磨课活动共分为三个环节:授课展示、专家点评、与会人员互评。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德胜、副院长汪一江、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教师以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组教师参加。磨课活动由汪一江主持。(磨课现场)郁从娟老师讲授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问题导入为切入点,提出“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价值观,是中国在把握世界发展潮流、人类命运走向上展现出的深邃智慧,作了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的课堂展示。鲍翠翠老师讲授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她结合丰富的案例,由浅入深,讲授了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内容丰富,重点突出,重视了学生中心的课程设计。胡亚男老师讲授了《形势与政策》课程,她首先对“共同富裕”作了解读,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后强调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是以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富裕为目的,只有在



为落实学校期中教学检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工作的过程管理,提高思政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实事求是评价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质量,4月25日下午,副校长王彬、校长助理兼教务处处长孙辉、教学质量与评估办公室副主任程玉林、教务处副处长孙怡川、校级督导方正华及教务处相关人员参加了检查会议。会议由孙辉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刘德胜、副院长汪一江及教学管理人员和部分教师参加本次会议。 (期中教学检查现场)会议伊始,副院长汪一江介绍了本学期开学以来学院各项教学工作开展的情况,按照学校期中教学检查的各项内容,从加强组织领导与教学管理、推进教科研能力提升、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并重点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本学期开展的一系列教学工作:承办安徽省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会、组织老师参加全国高校思政课“形势与政策”集体备课会、召开专题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开展各课程组教学法活动、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开展集体学习等等,进一步加强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随后,学校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