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内化为精神动力,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2024年7月20日上午,安信工“农商科创”暑期实践团在计算机(大数据)学院学工主管冷自永、专任教师张云玲、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汪菁的指导下,于淮北市濉溪县四铺镇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活动。(图为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濉溪县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郭子文邀请到已有89岁高龄、65年党龄的老党员储方华给实践团上了一节行走的思政课。储老讲述了自己的革命经历和革命故事,实践团成员用笔记下了储老的光荣征程,了解到她身为共产党员的一生。从连长到妇联,她的大半辈子吃苦耐劳、作风优良,唤起实践团成员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同时,获得“光荣在党五十年”荣誉的储老希望同学们都能加入党的队伍,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图为实践团成员为老党员送上花束)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的力量源泉。通过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表示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以老党员为榜样,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继承并发扬革命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绘就文化新篇章。7月13日至7月16日,管理工程学院“龙绘竹兴”社会实践团赴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文昌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图为实践团与指导老师合影)竹韵织梦传千古 编艺流芳映今朝传统之篾,流传千年的手艺。实践第一站,团队前往竹编手艺人家中,学习了解竹编文化。竹编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老匠人手中的竹编,编织着历史的长河,实践团成员们围坐在老师傅的工作台旁,观看竹编过程,聆听他讲述竹编的历史与技艺,目睹一根根普通的竹子在他手中逐渐变成精美的艺术品。团队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这门手艺的复杂与精妙,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致的操作。(图为竹编编制过程)桨影翻波绘龙舟 文化传承逐梦流随后,实践团踏入历史悠久的龙舟存放仓库,深入体验和学习这一传统文化遗产。龙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实践团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上好与实践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凌霄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思政老师邵蕾的带领下于7月6日前往芜湖市湾沚区新都社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为“凌霄花”实践团开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知识竞赛)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和新都社区的志愿者成立筹备小组,共同策划了活动流程,并一起准备了知识竞赛题目、宣传手册及丰富的小礼品,并通过社区公告、微信群聊等方式对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在开展知识竞赛活动期间,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热烈反响,也通过竞赛加强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随后,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深入社区,与社区居民进行了亲切交流,并向社区居民普及了与未成年人相关的多个方面权益保护问题的介绍和解读,同时志愿者们也以此呼吁社会关注身边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安全,希望能增强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图为“凌霄花”实践团新都社区进行普及宣传)(图为“凌霄花”实践团新都社



7月5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传承非物质文化,守护精神家园”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陈玮婕的带领下前往芜湖市湾沚区陶辛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走访调查的方式唤起民众对芜湖铁画的了解与兴趣,让非遗传承下去,扎深根,结硕果。志愿者们在当地的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活动,向来往的居民跟工作人员热情地派发问卷,耐心解释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大家积极参与,认真填写问卷,其中不乏对铁画艺术有着深厚情感的老一辈人,也有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的年轻人。问卷内容涉及对芜湖铁画的认知、欣赏习惯、宣传改进建议等方面。一名年长的参与者在填写问卷后,与志愿者深入交谈,他提到:“铁画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承载了我们芜湖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象征,希望年轻人也能继续传承下去。”他的话语引起了周围人的共鸣,现场气氛温馨而活跃。(图为活动现场)此次问卷内容覆盖了芜湖铁画的知晓率、观众年龄分布、艺术形式喜好等多项指标,同时征集公众对提升铁画艺术传播的许多建议。活动不仅为芜湖铁画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铁画艺术的宣



为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传承红色基因,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7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组织“红色行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前往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民主社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图为团队成员合照) 7月8日,“红色行者”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在指导老师金沐云、王大婷的带领下前往西河古镇——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实践团的成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新四军及三支队的历史沿革、新四军战士在芜湖县周边开展的四场重要战役以及新四军队伍在西河周边开展的民运工作。这些珍贵的图片和资料无声胜有声地诉说着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的美好生活,实践团成员们在参观中共同追忆先烈事迹,回望革命先辈们在艰难岁月中的不屈与抗争,感悟先辈们爱党爱人民的赤诚之心。(图为参观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图为参观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图为参观新四军第三支队在西河纪念馆)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走访附近居民,开展实践课题调研,在与当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探索乡村经济发展的新路径,推进乡村经济发展,7月10日,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薪火‘乡’传”实践团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贤法老师的带领下赶赴湾沚区花桥镇鸠兹湾,考察调研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项目,围绕该地区的新型乡村振兴发展模式展开深入调研,探索当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新成效。(图为活动现场)调研团队先后对鸠兹湾农耕文化科普馆、稻田酒吧、“凤还巢”民宿、乡村供销社、乡村厨房、乡村会客厅等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各个商业模块、与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了项目的商业特色。鸠兹湾充分利用当地的乡村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尤其发挥乡村文旅的独特作用,积极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强各产业融合发展,进而为乡村振兴注能。(图为调研现场)通过本次实地调研,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鸠兹湾艺创共富乡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实施过程、成效及面临的挑战。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激发了他们投身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信心。他们表示,今后将继续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事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近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梦绘乡途,营彩青春”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大婷、吕晓婷的带领下前往湾沚区花桥镇天源时光创意营地开展墙绘美化乡村活动。(图为实践团队合照) 志愿者们走入乡村,与当地村民、营地工作人员同吃同劳动,共话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通过细致地调研走访,队员们对天源时光创意营地的产业结构、文化传统有了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实地考察完后,队员们发挥专业优势就所了解到的营地特色和营地负责人形象为营地设计主题IP墙绘。(图为学生作画)(图为学生调色)(图为成图比对)(图为定制IP形象墙绘) 墙绘工作的圆满落幕后,队员们并未停歇脚步,而是迅速开启了调研活动的新篇章。队员们深知,墙绘虽美,但乡村振兴的深层内涵远不止于此。他们带着对乡村未来的深切关怀,深入田间地头,对当地工作人员的生活环境、收入状况以及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采访。(图为采访村民)(图为采访工作人员) 采访



开榨十里香,油香透半城。古香,古色,古味,天然,健康,原生态,古法榨油,传统技艺,堪称民间手工榨油技艺的“活化石”。最早起源于唐朝的木榨油制作工艺距今已经有了一千多年历史,凝聚着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为了唤起社会对传统木榨油工艺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7月4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传承匠心”社会实践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燕玉老师的带领下赴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六郎镇开展以“五代传承,百年油坊”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现场,传统木榨油技艺传承人许元诚向实践团队介绍了木榨油的制作过程,木榨油制作工艺大致分为选籽、炒籽、磨粉、蒸粉结草、包饼、踩饼、给饼上楔、撞榨出油、分缸沉淀九道工序。在以前,每道工序基本都是靠人力完成。在巨大的木榨前,师傅们齐心协力,挥动撞锤,伴随着有节奏的撞击声,金黄的油液汩汩流出,香气四溢,令人陶醉。同时,团队成员在许元诚的指导下,亲自操作学习木榨油工艺。(图为活动现场)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既是乡村振兴的基本目标,又是乡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