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0日下午,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和安徽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分教指委联合主办,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承办的第32期集体备课会在芜湖成功举办。
(图为集体备课会现场)
本次集体备课内容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展开”。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教授,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汪盛玉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祥兴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章征科教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安全教授、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一江教授参与指导。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共计50余位教师参加集体备课会。备课会由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纲要”课程组负责人郭理副教授主持。
会议伊始,汪盛玉在致辞中表达了对此次集体备课会顺利召开的热烈欢迎和诚挚感谢,回顾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介绍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科建设、团队建设、教科研水平、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提出备课会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并预祝本次集体备课会取得圆满成功。
(图为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负责人汪盛玉致辞)
在教学展示环节中,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晓光首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为主题展开,进行了精彩的教学展示。徐晓光基于四史的角度,以问题为导向展开教学,以饱满的教学仪态、激情有感染力的语言、娴熟的理论讲解,赢得了备课会场观摩教师的热烈掌声。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燕玉则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八章的“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展开教学展示,她基于课程教材内容,讲课逻辑清晰、体系严密、语句精炼,娓娓道来,引人入胜。两位教师的教学展示准备充分、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态自然、各具风格,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诠释了“纲要”课教学重在叙述的独特魅力。
(图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晓光老师做教学展示)
(图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韩燕玉老师做教学展示)
在专家磨课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洪森教授、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祥兴教授、章征科教授,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汪一江教授分别对徐晓光老师、韩燕玉老师在教学选题、教学内容设计、语言表达、案例选取、课程深度和广度、课程站位视野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点评与高位引领,表示教学备课要站在宏观角度,紧扣选题,案例选取紧密联系知识点,注重了解学生的关注点,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把历史课讲清楚,把道理讲明白,让思政课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图为专家磨课点评环节)
(图为胡安全教授总结讲话)
最后,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安全教授进行总结讲话。他首先对此次备课会成功举办表示感谢,并指出此次备课会是校内外专家共商、资深教师与青年教师共谋,2位教师精彩的教学展示和4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为我们年轻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学院的青年教师在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方面指明了方向,聚焦的授课内容意义重大,成效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他指出,此次备课会加强了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希望今后更好地加强与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实现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思政课建设新局面。